如果你/妳是為“告白”這兩個字進來的,那你/妳應該會覺得被騙了…,因為這一整篇不是我向誰告白,而是電影“告白”的觀後感。

即來之,則安之,就為我已經少的可憐的人數,衝一下人氣、灌一下水吧…,小弟我在此誠心的跟您拜託了~~。

34589523:《47》在銀河告白

銀河,宇宙中的銀河我至今仍未有機會去一探究竟,但是澳門的銀河我就有到那一遊。澳門銀河是結合了飯店、購物、娛樂及休閒為一身的大型酒店。住宿的飯店,分別有悅榕莊、大倉酒店和銀河酒店,三間都在銀河裏頭,只是我沒錢住那邊,所以房間裏頭的硬體設施,我就無法評論了。而它的購物街就是主要的兩條大道,購物大道東及購物大道西。兩條大道上,雖然都有店家進駐,只是有些純粹掛招牌打廣告、放幾本型錄在店裏,裏頭是沒有人駐守的,因此就算真的看到什麼喜歡的,也不會有人幫你服務。若真的想要逛街的話,還是建議去隔壁的威尼斯人。不過,跟威尼斯人設計的不同的是它的走道,它的走道是做的有點小小彎彎曲曲呈S形(如左圖),而不是像威尼斯人那樣,一條大道直通到底,類似棋盤似的規劃。銀河的走道運用了人體視覺上的錯覺,讓顧客走在裏頭時,不會覺得好像走了很遠,又或者在找某某商店時,總會記得轉個小彎就到了。因此逛起來,整體感覺是比較輕鬆。可惜的是進駐的實體店家不夠多,認真走的話,15分鐘應該就可以把兩條購物大道給走完一圈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每一間酒店都有各自的招牌,銀河的招牌應該就是這個會變顏色的鑽石水晶燈。水晶燈的正下方圍著一圈的小噴泉。

34589523:《47》在銀河告白34589523:《47》在銀河告白

34589523:《47》在銀河告白34589523:《47》在銀河告白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賭場娛樂,就跟一般賭場一樣,沒什麼特別的,倒是有幾台吃角子老虎機,是2毛起跳,就算把得獎線條全開,用包牌式的玩法,轉一輪最多也不過5角,非常的便宜。非常適合用來打發時間,走累的時候,可以坐在這一台,盲目的下注,一個小時的輸贏最多港幣5元上下,只要跟服務生叫點免費的東西來喝,馬上就賺回來了~~

 

 

34589523:《47》在銀河告白

賭場,我帶著書進來,當然是輸著離開…。因為急著想看書,所以沒怎麼玩,就走到附近的麥當勞,點了一杯咖啡,看起書來了…

 

告白這部作品,我是先看電影再看小說的。兩者皆有非常吸引人的魅力,讓人開始之後就欲罷不能,完全無法將視線從電視上移開,深怕錯過一個小小的環節就漏失一條對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。如果是在電影院看的話,是會讓人屏住呼吸,一直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劇情發展,而把爆玉米花拿在手上忘了吃、含在嘴裏忘了咬。看小說版的狀況也沒好到哪去。一本深達二百多頁的書像是跟我的手黏住了一樣,不曾離開過我的手,等車的時候看、坐飛機的時候看、連過海關時差一點把它連同護照交出去。

34589523:《47》在銀河告白

 

 

 

34589523:《47》在銀河告白

故事是從一個小女孩的死開始的,劇中描寫少年犯罪與少年法的衝突、師生的衝突、家長與小孩、及同學間的。涉及的層面雖廣,但透過平鋪直敘的口語描述反而更鮮明,且故事交待的很清楚,邏輯觀念也完整,不會有一種,“啊??什麼時候變成這樣”的錯愕感。詳細內容我就不多重覆了,留給有興趣的人去品嚐。

不曉得各位常不常看新聞,我個人是還滿常看的,所以常常聽到一些奇怪的新聞。哪一種讓我覺得最義憤填膺??一種是為了自己利益而殺人、一種是為了幫助他人而殺人、還有一種是不為什麼而亂殺人…。我覺得第三種人最恐怖,他們賤踏生命,完全視生命於無物。

想像有一天,妳半夜肚子餓想吃宵夜。翻開手機,按下快捷鍵,跟妳未婚夫撒嬌,請妳的貼心男人去幫妳買,結果他從此出門後就一去不回。他在買宵夜的路上遇到飆車族,被亂刀砍死。妳會不會傷心欲絕,恨不得給他們白刀子進、紅刀子出,將他們全都殺了??

再想像,有一天你和朋友一起去KTV,大家都在包廂裏頭歡愉的消磨時光,女生唱著歌,男生拍著手,彷彿置身於快樂天堂。突然一群兇神惡煞的傢伙衝了進來,手持刀械棍棒,逢人就砍、見物就砸。就在一陣混亂中,有個聲音大聲的說,“幹,砍錯人了”,就這樣,那一群歹徒各自作鳥獸散。驚嚇之後,你檢視現場環境,看見今天的召集人,也是你的好兄弟,倒在血泊之中。請問,要是手邊有槍,殺人無罪,難道你不想以行刑式的方式,一槍一命,把他們斃個乾淨??

 

會的,一定會的…。

 

尤其當知道台灣的刑法,是不判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死刑及無期徒刑時,這種意識就更加堅定了…。

『就算少年法可以保護你,我也不會原諒你!』……森口悠子的話,在耳邊迴盪著…。

 

 

34589523:《47》在銀河告白在少子化的現在,很多小孩是父母的心肝寶貝、掌上明珠。捨不得打、捨不得罵,然而這樣子家庭養出來的小孩,常常就會出現不知天高地厚、自視甚高、不懂得體諒別人、完全以自為我中心的人格。尤其在自己小孩子犯下大錯時,父母更是一昧的偏坦自己的小孩,做著最壞的示範。他們總是責罵著別人家的小孩說,“我們家的小寶就是因為交到壞朋友,才會變成這樣的…”、“他從小就是聰明乖巧的孩子…”、“他的本性其實不壞…”,這是壞榜樣父母的一貫台詞,他們用這些非因非果的事情,來說服自己自家的小孩是無辜的,往往他們很容易就被說服了。當然,他們也希望同樣的台詞可以說服所有的人,因此逢人就說,見人就提,好像他們家的小孩才是受害者。這樣子的父母是典型的幫兇,他們幫自家的小孩除罪化,縱使不是法律上無罪,但在自我本身的道德倫理認知上,他們家的小孩是無辜的。這種已經偏差的觀念教育出來的小朋友,常常在道德倫理上的觀念也非常薄弱。

而這樣子的小孩,在真的犯下濤天大罪時或受到嚴厲制裁之後就真的會乖、學到教訓了嗎??難以見得。因為父母已經幫他們脫罪了,不管是法律上還是道德上,他們已經認為自己沒錯,既然沒錯,那就沒有自我反省檢討的地方,也因為不懂得自我厲省檢討,同樣的錯誤下次還是會再犯。然而,不管犯幾次錯,不管錯的多離譜,他們會一直保持一個中心思想:“我今天會這麼都是別人害的”。會犯錯都是別人造成的,錯的是別人,不是我。如果我今天殺人了,那也是對方罪有應得,誰叫他要眼睛亂看、誰叫他要在我正好不爽的時候出現、誰叫他不低聲下氣的道歉、誰叫他…OOXX。總之,一切都是對方咎由自取、自找麻煩。千錯萬錯,都是別人的錯。

罪??什麼是罪??罪的意思是當違反法律或道德時,所出現的一種反應。會先由認知,承認犯錯,再透過心理反應,使自己應為自己犯的錯負責。有些人不認罪是因為覺得自己沒錯。又或者覺得本來就應該如此處理,為什麼要他們背負責任。因此他們自認無罪,就算被法律給定罪,只要堅持自己沒錯,不管坐幾年牢,都不會對自己當時的所做所為感到羞愧。

幾種容易養出青少年罪犯的家庭。①、單親家庭,②、父母感情失和(名存實存)家庭,③、不良(黑道)家庭,④、經濟極端家庭(超級貧窮或無敵富裕)。這幾種家庭有幾個共通點,他們無法提供小孩爸爸與媽媽共同的愛,他們給予的是單一性質的愛(唯獨爸爸或唯獨媽媽)。他們通常疏於教養,因為本身工作忙碌,所以無法隨時陪在小孩身邊,或者只能把小孩交給爺爺奶奶去照顧,《告白》故事中,犯下大錯的小孩就是來自①和②的家庭。但即使出生在前述的四種家庭,也僅代表容易養成問題少年,但不表示來自這種家庭的小孩就一定是問題兒童。

有一個心理學教授讓我印像很深,她有很重的英國腔。她很敬業,上課沒有一天遲到過。她也很聰明,自己寫書、自己出書,而學生就是她固定的客源。想想看,一班300個學生,一個星期排5班,每本至少賣100,再以當時加幣對台幣的匯率1:30來算,300*5*100*30=450萬台幣。撇開她每月領的十來萬薪水不說,她每學期一開始就先賺450萬了。她的吸金能力很強,讓我記憶很深沒錯,但最有意思還是在學期末的最後一天、期末考的前幾天。她在上完所有要考的資料後,請所有同學收拾好所有的紙筆書本,並問全班同學說,“你們知道,我們人類最拿手的一件事是什麼嗎??”班上的同學紛紛舉手。一個看起來很聰明,長的有點像哈利波特的學生,搶著說,“吃吃喝喝”。教授說不對。另一名短髮女孩舉起手來,說“玩耍、找樂子”。教授還是說,no,跟著手指向一名長相斯文的男生。那斯文男答說,我猜是…性愛??教授還是搖搖頭。接著出現各式各樣的答案,從“鬥爭”、“打架”、“戰爭”、“學習”、“開發”、“污染”…等,都有人猜,只是都不對。這時有位吊兒啷噹的同學,開玩笑的說,“其實根本沒有標準答案”。教授的眼睛為之一亮,說“很接近了,有人要繼續猜嗎??”全班同學鴉雀無聲,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。終於,教授語重心長的說,“找籍口。人啊,最擅長的就是找籍口了。所以,回家好好讀書,用我教給你們的知識作答,而不是用你們與生俱來的專長逃避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過渡的合理化自己的行為,可能是精神疾病的一種。如果總是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、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,這是某一種的反社會情節。這種症狀最早出現在少年時期,並可能繼續存在至青壯中老年時期(那些在大樹下泡茶譙政府的阿輩??)。

 

34589523:《47》在銀河告白非常有震撼力的最後這一幕。老師揪著這位不把人命當一回事的同學,流著眼淚對他說,“從今開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”。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,沒想到就在下一秒,整個臉部表情,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,臉上掛著發自內心復仇成功的微笑,嘲笑著他說,“開玩笑的~~”。

 

 

 

34589523:《47》在銀河告白在我離開的時候,澳門銀河外面正下著滂泊大雨,刮著一陣陣強烈的冷風,吹倒了好幾支告示牌。我躲在候車亭的屋簷下,等著接駁車,好不容易車子來了,一跳上車,裏頭比外面還冷…。冷到我的牙齒直打哆嗦。

一路到機場的路上,我不斷地反覆著思考著同一個問題,“青少年犯罪真的需要減輕其刑嗎??”尤其在犯罪年齡日漸下降的這個世代,我們不是應該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嗎??千萬不要跟我說什麼孩子還小,還不會想,這種千篇一律的話。如果真的“不會想”那應該透過法院,做禁治產宣告,賦予他無行為能力人的身份。因為就連三歲小孩都會做批評性思考(CRITICAL THINKING),我並不覺得十幾歲的人不會想。正確來說,不應該是不會想,而是不願意去想。

劉備臨終前對他的兒子劉禪說:『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』世人也應引以為鑑,因為很多大好大壞的人,也都是先從小善小惡做起…。就像台灣罪犯的頭號代表人物,陳進興。他也是從霸凌、偷竊、強盜開始,最後才是擄人勒索、殺人。善惡,都是先從一點點的小善小惡開始的,小善可以放任不管,但如果小惡不能及早根治,最後只會演變為大惡,那時就為時已晚、後悔莫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ter 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