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501

  這一篇《咖啡創業淘金潮》算是上一篇“《64》寫在創業之前(一):創業的目的-目標清楚”的補充說明。

  常常有網友抱怨說,世代不同,現在的經濟環境已經不能跟民國六、七十年,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相比了。那時候,聽老一輩的人說,是賣什麼、賺什麼,大家紛紛出來開公司、找店面,人人的頭銜都是老闆、董事長。現在哦,完全不能比了啦。生意難做、景氣不好、人客難搞、員工難找,燒錢又快…,唉,反正什麼問題都有。

  的確,這些是創業一定會面臨到的問題。只是,我覺得不管是那個起飛年代,還是這個XY世代,這些問題一樣都依然存在。唯一的差異,就是問題影響的深淺。

 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,每個年代也有難解的問題。即使經濟再怎麼好,還是會有經營不善而要收起來的公司行號。所以不用特別去羨慕那個年代,反正也回不去了,不如就好好的鑽研這個時代。

  反觀我們現在,資訊爆炸、消息傳播速度快,各種資源的管道更加開放,取得也比以往容易。好比電視廣告,我記得小時候,有一次,爸媽為了讓我妹上電視拍廣告,透過層層的人際關係,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導演,問到一個試鏡的機會。我還記得那一天,天還沒亮,爸媽開著一台小小的手排車,載我跟我妹,翻山越嶺,一路晃呀晃的前往試鏡地點。抵達時,天剛亮,差不多七、八點,但現場已經有十來位小朋友在等候。我爸媽還一度擔心是不是遲到,錯過了試鏡的機會。後來,問了現場的工作人員,才知道,大家也都差不多剛到。正式開始會在十一點左右,這三、四個小時的空檔,就請耐心等候。我爸一聽差點沒昏倒,我們全家連早餐都沒吃就趕來這荒山野地,還要我們在這邊枯等三、四個小時。當下我爸就說不等了,回家。於是我們又搭著小白車一路晃回家,結束了這次的試鏡之行。現在電視,不再是老三台獨大。有線電視加入後,提供大眾更多收視選擇。要讓自家小朋友曝光,也不用再那麼辛苦地配合廣告公司。就像現在兒童頻道,經常都會找有才藝的小朋友上去表演。那是一種管道。或者請有線電視業者插播也行,例如,唱搬家歌的、中醫穴道的,這些都是很洗腦的廣告,但都很有效。再不然,自己拿手機幫小朋友錄,錄好後放到網路視訊頻道,這也是一種廣告,而且不侷限於台灣的收視人口。所以,每個年代有其各自的做法。以前的年代,廣告要那樣搞,但現在,反而人人的機會更平等、選擇更多元,大家更應該好好運用這些垂手可得的資源。

  網友們還會“怨嘆”另外幾個問題,例如,自己想從事的行業已經有集團跨足、資金/資源不夠雄厚無法與現有的龍頭兢爭。根據最近一期的週刊報導,韓國前十大企業平均年齡約54歲,台灣的企業約24歲,我們比他們年輕了整整30歲。這意味著什麼?這表示說南韓面臨著很嚴重的大企業跨足不同領域的市場,逼迫年輕中小型企業店家退出的危機。就像我老婆娘家,最近廚房整修,我才知道,原來三星這家專賣電子產品的大老,觸手也伸到石材這個市場來了。

  台灣的前十大企業,平均年齡約二十出頭,比起南韓,在市場上經營的業務沒有那麼多元,涉及的區域也沒那麼廣,即使跨出界根也沒札的那麼深,所以對於新進市場的企業來說,推擠力道比較溫和一點,壓力也較小一點。因此台灣的整個環境,是很適合創業的。所以我們更應該把握當下,及早創業,免得步上南韓的後塵。不論是電子、娛樂、保險、金融、食品、生技市場統統都被一些集團霸佔領導地位,到時候想要再進去市場,是加倍的困難。

  我不是小開,也不是富二代,當然也就沒有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的金彈銀彈。對於資金的運用上雖不至於銖錨必較,只能儘量小心翼翼,只是偶爾還是會粗心大意。我是這樣,我想一些獨立的創業家應該也是秉持著同樣的心態,事實上,連一些餐飲集團也都是這樣子操作。我們繼續以咖啡廳來做模擬演練好了,這樣感覺比較具體。走氣氛品牌有“綠色人魚”,在台灣總店數約286家;走便利多元有“差15度C沸騰”,在台灣總店數約332家;走快速方便有“城市咖啡”,在台灣店數我自己估約有3000家(便利商店總店數有4849家,但並沒有每一家都設置咖啡機)。咖啡市場裏頭已經有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店家,而且密集度已經是全世界之冠,當我們大家都以為咖啡市場已經飽荷,已經沒有別的型態可以再分出來的時候,還是有一家集團投入了咖啡市場。就是“國王出品”的“慢咖啡”。或許您會認為,對方是大集團,可以這樣搞,有那個金彈銀彈進市場裏頭去跟別人捉對撕殺;我們是小老百姓,沒那種本錢,還是安份守已一點的好。但其實“國王出品”的開店策略,和我們市井小民所用的也是相差無幾。它們一開始也是先開一間店試水溫,然後再來做調整。它們在2011年成立,強調和別家不同的差異是,它們的咖啡豆是重烘焙口味。甜點是當天現場製做,不像別家不是委外,就是中央廚房出貨。環境的訴求是,讓消費者回歸享受咖啡、美食和甜點的環境,而不是把店裏當作咖啡摩鐵,一休息就是一整個下午。感覺很我像我在替“國王出品”打廣告,但我真正要說的是,它們知道如何彰顯出差異化,對於新手創業家來說,這是一個很好的借鏡,因為大家通常比較不擅長去表達一些關鍵性的差異點。從成立後,這個新品牌經歷連續兩年虧損,我知道,一定又會有人要說,那是財團才有那個本錢這樣虧,一般個體戶,三個月沒賺錢早就收起來了。但有一點要考慮進來,那就是“國王出品”經營的是“連鎖咖啡店”,這種通常展店要到50家以上,才有可能開始獲利;跟我們一般自己開店的個性咖啡廳不同,我們只要自己一間有賺,就是賺了。就算虧損要調整成本結構、營運方針,也都可以馬上處理,不用等到上頭開會討論過、訂釘出實行辦法後,再來實施。因此個體戶的咖啡廳,在經營績效、營運管理各方面來說,反映出來是更加即時迅速。

  最後,離題扯一下美國加州淘金潮。不曉得讀者對這一段歷史熟不熟悉,即使不清楚,電影黃飛鴻應該也看過吧。那是發生在西元1848年,有人聲稱挖到黃金,之後約有三十萬人,從拉丁美州、歐洲、澳洲、亞洲和美國其他州,湧入加州,加入淘金潮。然而,這麼多人去挖黃金,而真正挖到黃金致富的卻是少之又少。反而是在當地販售鏟子、鎬子、篩子,這些挖金工具的商人,大發了一筆。所以把這個歷史故事學到的教訓套用到現實生活上,正當各個集團、財團、企業和個人一窩鋒的卯起來賣咖啡時,我們應該去賣咖啡豆跟咖啡器具,才會大賺一筆。 \^^/

arrow
arrow

    Peter 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