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r. Frans de Waal 和 Dr. Sarah Brosnan 做了一個關於工與酬的有趣實際:
兩隻猴子A與B,分別關在各自的透明壓克力籠子裏,他們都看得到對方和實驗員。
首先實驗員把石塊放進籠子的一角,再要求猴子撿起石塊遞還給實驗員,成功的話以一片小黃瓜來獎勵猴子。幾輪之後,猴子A與B學會了用石頭換小黃瓜。
這時候,實驗員把獎勵換了。給猴子B的是更美味的葡萄,給猴子A的則是維持原來的小黃瓜。實驗員一樣把石頭放進籠子的一角,要求猴子拾起並遞還。猴子B繼續做著同樣的工作,享受美味的葡萄。這一切猴子A都看在眼裏,他憤怒地抓著門板、敲打著石塊,想找出不同酬的原因。甚至他完成工作時,實驗員給他的報酬(小黃瓜)也都像是抗議般地被丟回實驗員身上。

這樣子的實驗結果滿出乎人意料之外,因為他們違反了經濟人假設的基本理論,那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。在這個實驗中,對猴子來說,小黃瓜和葡萄就是他們的物質性補償,也就是我們說的酬。雖然小黃瓜沒有葡萄那麼美味,但是總比什麼都也沒有要好得多。實驗結果證明,猴子對於"同工不同酬"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十分厭惡,以至於寧願連小黃瓜都丟回不要以表達抗議、宣洩不滿。

更詳細的實驗說明於底下連結中:
Two Monkeys Were Paid Unequally: Excerpt from Frans de Waal's TED Talk

 

在什麼樣的情況下,人們會覺得公平?只有在同工同酬的狀況下,人們才有可能會覺得被公平對待。只是每個人對於工與酬,存在本身認知與見解的不同。

舉個例子來說,公司規定,洗一台車的獎金是10元。
看似同工同酬,很公平的規定,執行起來卻是不同工同酬的抱怨連連。
工讀生A抱怨說:『不公平,我洗的都是廂型車、休旅車這種大車;他洗的都是金龜車、轎車那種小車。結果大家獎金一樣都是10元。』
工讀生B反駁說:『是不公平,因為我雖然洗的是小車,但是我洗的比你乾淨。』

延續上面例子,這次公司更新了規定,洗一台大車的獎金是10元,小車的獎金是5元。
工讀生A抱怨說:『不公平,同樣洗車流程,花同樣的時間,結果小車獎金只有5元。』
工讀生B也抱怨說:『是不公平,因為原本不論大小車,洗一台就有10元,現在等於變相減獎金。』

再繼續發展下去,公司這次想好了,直接聲明,獎金會因為每個人的付出、工時的長短、車子的大小及清洗的品質而有所調整。做到這麼細,應該沒話說了吧。
沒想到工讀生A和B一起抱怨說:『不公平,這樣子太過於自由心證,沒個標準,我們無法知道自己做的好或不好。而且,你這是先射箭再畫靶,很有可能我們永遠都不會命中紅心。』

這種不公平的故事可以無止盡的延續下去,甚至向外擴展。
好比說,工讀生A來自單親家庭,從小父母離異,父親臥病在床,不事生產。沒有其他的兄弟姊妹或親戚朋友,完全只能靠他自己,自給自足。關懷弱勢家庭的人會想說,工讀生A都已經這麼可憐了,公司怎麼不多幫助一些?
站在公司的角度,我公司一年營業額也才幾百萬,別家上市上櫃都沒有那麼積極援助這些弱勢孩童了,我一家小公司又能幫得了什麼。

像這樣子受到不平等的待遇,不公平的對待的故事,可以一直無限延伸下去,因為人都會放大別人的果,縮小別人的因;對自己則是放大自己的因,縮小自己的果。公平與否,是一個很主觀性的認知,除了自己與自己比較、自己與過去比較、自己與別人比較,種種些微的差異,都容易讓人覺得自身權益受損,進一步覺得被不公平的對待。所以同工同酬就真的公平了嗎?那倒也未必。

最後,用矩陣來表示工與酬可能產生的結果:

 

同工

不同工

同酬

同工同酬

有可能公平

不同工同酬

不公平

不同酬

同工不同酬

不公平

不同工不同酬

不公平

 

arrow
arrow

    Peter 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