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上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,也不可能100%相容。就算是兄弟姊妹,同卵雙生,難免還是會出現大聲爭吵甚至拳腳相向的情況,更何況是一個來自完全不同原生家庭的情人。從一開始交往、進一步同居、最後步入禮堂,成家立業,結婚生子,這一切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雙方習慣不同、觀念不合、溝通不來的各種讓你光想到就會生氣的情況。

   

  遇到個性不合的爭執,老一輩的長輩會開導你,勸你牙一咬、眼一閉,忍一下,就過去了。朋友們也多半是調侃地要你多讓讓對方,不要跟對方計較,認真就輸了。

  曾經遇到過一對個性南轅北徹、天差地遠的夫妻。私底下問他說,既然個性迴異那麼大,怎麼還有辦法在一起那麼久?他苦笑說,應該是互補吧,就像我不愛吃辣,她愛吃,那麼遇到有加辣的食物,我就會直接PASS給她。我不愛出門,她一天到晚逛街,那只要不要找我陪逛,我也無所謂。

   

  但是,我得說,很多人搞錯了互補的觀念。甚至把互補關係和替代關係混淆了。

   

  一般我們認知的互補是像男主外女主內、我負責賺錢養家活口、妳則是打點家裏供應三餐,我維修電器、妳縫補衣服,甚至像小學教科書說說,爸爸早起忙看報、媽媽早起忙打掃。但這些其實不是互補,正確來說是替代。

  互補的關係是像,咖啡和奶精、水餃和酸辣湯、汽車和汽油、乾柴和烈火、硬體和軟體,這樣子相輔相成。為了成就一件事或達到更好的產出,兩者都一起投入參與。

  替代關係的話則相反,例如,口渴時要喝水還是果汁,買手機要選Android還是iOS,電腦要買IBM還是MAC,晚餐要吃中餐還是西餐,這樣子為了解決問題,而只能從眾多選擇裏面,選一個最適合的方案。在這每一個"選擇"裏面,個個都是敵對關係。

  更進一步以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明,假設我想要買一台電腦,當我選購硬體時,也需要購入軟體,硬體和軟體便是互補品。這兩種產品的特性是,當其中一種產品的需求提高(或降低)時,會導致另一種的需求也提高(或降低)。互補品的相反是「替代品」,比方說,以微軟視窗架構為基礎的個人電腦,就和蘋果公司的麥金塔電腦是替代品。

  簡單來說,互補關係的公式:

電腦需求減少→軟體需求減少

電腦需求增加→軟體需求增加

當關係是互補時,雙方是朝同一方向的正方向前進。

  替代關係的公式:

微軟需求減少→蘋果需求增加

微軟需求增加→蘋果需求減少

當關係是替代時,雙方是朝不同方向的反方向前進。

   

  把這個公式帶入日常生活中,很容易檢測出你們的關係是互補還是替代。

以上述吃辣的情況來說,男方吃辣的機會減少→女方吃辣的機會增加:所以兩造是替代關係。

或者從生活習慣來看,男方在家時間增加→女方在家時間減少:替代關係

或是煮一頓豐盛的晚餐,男生備料(煮飯時間增加)→女生掌廚(煮飯時間增加):互補關係

還是整理家裏,男生吸地(打掃需求減少)→女生拖地(打掃需求減少):互補關係

甚至小到個人生活習慣,好比說大家爭論不休的馬桶蓋應該掀起還是放下,男生上完廁所會掀馬桶蓋,女生上完廁所也會掀馬桶蓋:互補關係。

還是盥洗之後廁所的乾燥程度,你用完之後還是乾的,她用完之後,整間濕的:那麼在廁所的乾燥度來說,你和她就是替代關係。

   

  當你和另一半是互補關係時,你們有共同的興趣、相近的習慣時,雙方都樂在其中。想像,你和她同樣都愛吃美食,那麼你們就會一起去找好吃的料理、熱門的餐廳還是網紅介紹的異國食物。你們會樂在其中,享受不知是美食還是另一半帶來的感動。甚至不用出門去吃,光是分享美食情報就覺得興奮。但是當你們是替代關係時,另一半對這美食議題興趣缺缺時,你也提不起勁來,甚至連說都懶的說。

   

  互補關係和替代關係也說明了,為什麼你和你的朋友們很少吵架,但和家人或伴侶卻常常為一點小事而吵。因為你跟你朋友出去吃飯、喝歌、喝酒、玩樂時,你們都是保持著互補關係,一起參與,樂在其中。唯一有可能會導致決裂鬧翻,不外乎兩種可能:一、金錢,二、異性。當事情涉及到金錢時,每個人都是替代關係。大夥一起出去吃頓飯,結帳時,朋友出的多一些,我就可以少分攤一些。所以在分攤時,我和他們是敵對關係。要是不幸地,我和朋友喜歡上同一位異性,她在我們倆之間只能選擇一位,有他就沒有我,不是你死就是我亡,這樣的狀況下,當然是替代關係。

   

  建構一段長期發展穩定的關係,很多面向是要呈現互補關係。互補關係越強,雙方涉入層度越高。因為每一個互補的點,都是穩固關係的地基,是一個椿,當這些點越多,互補關係越強,打造出的關係就越穩,拉出的感情線越長,能夠編織出的感情世界也就越寬廣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eter Feng 的頭像
    Peter Feng

    記帳記錄決策行為

    Peter 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