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開始前,先來說一個《趙襄王學御》的故事。戰國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術,學成後,就跟王子期比賽。比賽時,趙襄王換了三次馬,三次比賽都輸,忍不住罵道:『你教我駕車,一定有偷藏步,沒有把真本事全傳授給我。』

  王子期回答:『大王,我的本事都教給您了,但您用的方法不對呀。駕車比賽,最重要的是,馬套上轅,並跟車輛配合穩定。趕馬時,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與馬的奔跑相互協調上,這樣速度才會提昇,也才跑的遠。可是,您只要落在我後頭,就只想著要追上我;跑在我前面時,又怕我追上來。但其實駕車賽馬這件事,不是跑在前面,就是落在後面,但您不管是領先還是落後,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我身上,哪還顧得到馬匹奔跑的協調性、一致性呢?這就是您落後的原因。』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  

  台灣有多種不同名目的稅制,營業稅、營所稅、證交稅、綜所稅、房地合一…等。談到繳稅,就會有人想要避稅,還是有什麼方法可以節稅?我一直這麼認為,"節稅"這兩個字,有過度地被美化和夢幻。雖然每一種稅的課稅方式、課稅目的、計算公式都有所不同,但是核心關鍵都是相同:有獲利、有所得就要課稅。

   

  先來說說國稅局版本的節稅。依照節稅手冊上教的,從一開始要慎選組織型態、取得原始憑證、選擇合適的申報方式、評定適當的存貨計算方法、申請適用的租稅優惠、到最後誠實納稅、避免錯誤和受罰…等建議,都是節稅手冊上教給大家的節稅小常識。雖然封面是寫節稅手冊,但其實也只是把稅法用不同形式,再表達一次而已。所以換言之,只要照稅法規定走,就是節稅。

   

  可是這不是一般人對節稅的認知。國稅局在節稅手冊上宣導的節稅技巧和規劃,對各個經營業者來說只是像一般路邊發的傳單文宣品,只是每位會計、記帳從業人員應該要做到的基本功。而經營業者最關心的"如何節稅"、"如何少繳稅",手冊上卻隻字未提,令人頗感失望。對經營業者來說,如何在估算出營業稅、營所稅後,可以少繳,甚至不繳,才是真正的節稅。

    

  話說回來,營業稅、營所稅有沒有節稅的空間?有沒有辦法完全不用繳稅?理論上是不可能的任務。為什麼?因為當營業人在發票書寫完成、發票章蓋下去的那一刻,稅金就已經產生了、固定了。稅金已經發生了,那要如何讓它不發生?除非我們有時光機回到過去,在交易的當下選擇不開立發票;又或者是找客人,把發票追回來作廢,當作沒有這筆收入一樣。那不論是哪一種方式,都違反稅法規定,可以依法開罰。而且這樣子有交易事實卻不開立發票,或有收代稅金卻不繳納的行為,不叫節稅,叫劫稅。

   

  既然銷項發票已經開了,營業收入的總金額也固定了,已經不能再做什麼更動的話,改從進項發票和費用支出這一塊去調整,總可以了吧?部份經營業者,會很拼命的收集發票和收據,希望可以多扣抵一些、少繳一些稅金。當然,跟主業營運上有關的支出費用,的確要具實取得。但若是與本業無關的,個人吃喝玩樂的花費,就不用刻意去消費了。再說,這些合法的可扣抵憑證,最多也是1:1的抵稅,完全沒有槓桿效果。所以為了抵稅的消費、為了收集發票的支出,其實也只是提早繳稅,分期繳納稅金而已。要先有這筆支出的消費發票產生,例如10元,才能用它去抵10元的稅;要是少花費10元,就是多繳10元的稅。所以完全僅是一個前後順序、先繳晚繳的時間差而已。

   

  上述是比較溫和的"節稅"手法,另外有些經營者會選擇非1:1或具有槓桿作用的"節稅"方式。例如。買發票、買人頭、虛報薪資等手法。只要支付發票的稅金,補貼人頭的綜所稅,就可以少繳稅,進而達到他們的"節稅"目的。只是這些都不是合法的,合法的節稅方式,國稅局的官網、文宣都寫的很清楚。就算官方提供的節稅方案,不甚滿意,也不要自行發明,鑽稅法漏洞。

   

  我遇過幾個新手老闆、新創業者,視繳稅如洪水猛獸,避之唯恐不及。要買東西時,就會先打電話來問:『我買了XX,可以省下多少稅?』,要開發票時,也是一樣:『我開了一張OO元的發票、要繳多少稅?』、『我的留抵稅金還可以供我開多少發票?』

  我個人是這麼認為,各行各業,不論文行武市,做生意當然就是要盡最大努力開源節流。而其中"開源"的重要性,遠遠大於"節流",只要打開一條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,都勝過於每天抓帳想破頭的減少支出方案。甚至走到極端,節流節到極致,也不能可能支出是0;但是開源就不一樣了,是完全相反的。一筆小小的收入,都是在把事業導向極致的正循環上。所以在事業剛成立,剛起步的階段,根本也不需要把心思花費在節稅這個議題上。想想看,你是一家新成立的的公司,剛投入市場,事業才正要起步。這時候應該是你要一展長才、大展身手的時候。可是你卻把自己侷限於過度節稅的框架中,身上穿著名為省稅的重力訓練服。結果就是處處受制,讓自己的拳腳無法伸展,無法盡展所長,事業也就遲遲沒有起色,這就很可惜了。

   

  事實上,經營者也不該被"過度節稅"給模糊焦點或改變初衷。撇開那些為了特定目的而成立的事業機構不談,仔細想想,為什麼要成立公司行號?為什麼要開店做生意?最主要的原因,當然還是為了賺錢、為了獲利。雖然很市俗,但不可否認的,這就是最原始的動機,絕對不是為了逃漏稅或展現過度節稅的小技巧而設立。而事實上,只要有收入,伴隨而來的,就是稅金。收入和稅金,兩者是密不可分,無法劃分或各自獨來的,甚至可以說它是必要之惡。看看最近新聞報的王永慶遺產爭奪戰一案,光是遺產稅就高達120億。像他那麼聰明、那麼有遠見、像神一般存在的人,會不曉得自己要繳那麼高的稅賦嗎?他的幕僚群會沒提醒他,稅金的問題,幫他做節稅規劃嗎?我相信他肯定知道,會要繳鉅額的稅金,只是他還是讓它發生,他們還是繳了120億的遺產稅,因為再怎麼慎密、精心規劃的節稅方案,都不可能把應納稅額降到0元。所以與其把時間耗在過度節稅的議題上,不如拿來好好的運用在營收的開發上,才是比較有效率的時間分配。

   

  三不五時,可以從報章雜誌看到一些經營者,努力試著免付出高額稅金,最終反而付出數倍的代價,被罰鍰、被限制出境、甚至被鋃鐺入獄。其實節稅很簡單,就是繳你該繳的稅及不要逾期。就這麼單純。只是經營者有時會被過度節稅吸引而走偏去,畢竟那是立竿見影,馬上可以看到成果,顯示在金流上的資訊。但那終究是包著糖衣的毒藥,是妨礙公司成長的一項因素,所以身為一個經營著,要時時提醒自己,聚焦於創造營收、提高獲利,才是幫助公司走向正循環的道路。就像一開始趙襄王的故事,駕駛者應該要把注意力放在馬與車的互動協調上,這樣子馬才跑的遠、跑的久。

arrow
arrow

    Peter 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