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常過了年中、接近年底時就會有客戶打來問,結算申報要怎麼報比較好? 或者在跟新客戶接洽時,對方也會問營所稅要採取哪一種方式計算,最好? 其實也沒有什麼最好,因為每個人對最好的定義不同,只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。像有些人是打死不繳稅,什麼國家建設要更好,誠實納稅不可少,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,營業稅、營所稅要怎麼報都沒關係,只要不繳稅就好。還有另一種人,他們是很怕麻煩,他們不喜歡跟稅務員通電話、不喜歡國稅局的公文、不喜歡準備文件資料、不喜歡透露跟營運上有關的任何事情,所以他們覺得只要是在合理範圍內,繳稅是可以接受的,只要不要花時間去應付國稅局就好。

當然啦,沒有人喜歡繳稅。開個公司好不容易賺錢,錢也入袋為安,還要再拿錢出來繳稅,真的是很痛苦的一件事。畢竟賺錢是來花的,不是拿來繳稅的,如果要繳那麼多稅,那一開始就不用賺的那麼辛苦。再說,繳那麼多稅,國家也不會特別優待你什麼,走國道一樣要收費、住院時不一定有床位、垃圾一樣要做分類,既然繳稅沒什麼實質上的好處,那麼多數人就是以不繳稅為最終目的。

其實,要不繳稅並不太可能,就像稅法一直修、國稅局帳一直查,就是針對那些沒在繳稅的營業人,讓他們也要繳,才顯得稅法的公平及彌補富人免稅的輿論壓力。

好,那麼,既然稅逃不掉,至少有辦法操作繳多或繳少吧?是的,這是可以操作的,但是我所謂的操作,是指平常營業人在營運期間就要做好稅務規劃,買賣的時候,取得相關的交易憑證,經營的時間,就要取得費用證明,才能達到節稅的目的。而不是等到稅期申報,事務所幫你把稅金計算出來後,你知道要繳稅後,再臨時跟事務所說,不要繳那麼多的稅。到這個時間點,一切都為時已晚。因為你公司的發票都開出去了,營業稅報了,收入也承認了,不可能減少。再者,營所稅申報是在次年的五月,所以就算你人脈很廣、配合的廠商很多,他們一樣無法出具去年的發票給你。

所以對結算申報有基本的認識,可以讓業者在營運期間更妥善規劃營運流程及金流分配。那就來切入重點,了解什麼是"查帳"。

結算申報採查帳方式,其實就是我們一般的認知,(收入-成本-費用)*營所稅%=應納稅金。如果想要降低應納稅金,無非就是衝高成本和費用。成本要增高,就是進貨進料時,都有取得發票憑證;費用要增加,就是盡量收集水費、電費、電話費、郵資、交通、運費、保險、租金、修繕、勞務費及薪資…等。大部份的老闆很聰明,看到這馬上就會說,能夠取得這些成本、費用,表示實際的支出也是這麼多,只是先付錢後抵稅而已,根本沒有省到啊。是的,要取得1000元的發票,就要確實跟對方有交易,並支付1000元給對方,這才是合法的憑證。那有沒有辦法,取得1000元的發票,但是實際上只付了800元或更少呢?例如,給予200元的回扣,或者提供別家的發票給予抵稅。熟門熟路的老司機,當然可以找到這些配合廠商。這些都是有可能的,但是也都不合稅法規定。

說到這,聰明的老闆們,馬上又想出了另一招,薪資報高。是的,薪資高了,等於費用增加了,也就等於淨賺變少,淨賺少了,要繳的營所稅也跟著少了。所以早期只要公司賺錢,業者就是去找人頭來報薪資,那時候甚至還有專門在買賣人頭的掮客。但是這一樣是不合法,而且風險很高。第一,賣人頭的話,通常都是一顆多賣。不會一顆人頭只賣給一間公司,一定是一顆人頭賣給好幾間公司。不用多,通常一顆人頭只要賣給三家公司以上,年薪資所得也就會跟著破百萬。這很容易引起國稅局的注意,而被發文查薪資。第二,被當人頭賣的話,就算國稅局沒發現,戶籍地址一定也會收到國稅局的稅單。個人綜合所得稅,每人每年的免稅額加扣除額,也才差不多25萬多(每年會調整)。薪資所得爆增那麼多,達到年收入百萬以上,一定會繳到個人綜合所得稅。通常人頭本人不會處理,都是等收到個人綜合所得稅的補繳稅單才發現被賣了,然後就直接拿著稅單跑去國稅局說該公司虛報你的薪資。當然,國稅局又發文給公司要求查薪資。當然這些都是假的,根本沒辦法送出去查。好,就算國稅局沒發現,人頭家屬不介意,還有第三,勞保局、健保局把關。薪資報那麼高,勞健保的投保級距一定會被往上逕調,然後每個月個人要繳的自負額就增加了,除了這個還有二代健保補充保費,又是另一筆負擔,這些一層層加起來,都是為了防堵薪資人頭。

那什麼樣的公司適合用查帳申報?舉例來說,收入1,000萬、成本500萬、費用300萬的公司,一年淨賺(課稅所得額)是200萬,採查帳申報,要繳40萬的營所稅。如下圖所示:

 

 

如此可知,只要成本越高、費用越多,淨利也會跟著降低,相對地,營所稅就可以少繳。甚至,只要淨利是0或負數,那就根本不用繳了,而能夠達到這種條件的公司,大多都是製造業或買賣業。這類型的公司,都是有進貨才有銷貨、有進料才有製造,所以高成本、高費用對他們來說亦是一把雙面刃;有可能不用繳營所稅,也很有銷售不如預期,收入不甚理想。

   

最後,採查帳申報,故名思義,就是要國稅局查你的帳。所以你要確定你的帳經的起查、你的心臟夠大、你的話術夠好,才不會被一查就倒。不只成本費用被剔除,還要補稅,那才累。

arrow
arrow

    Peter 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