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一位經營管理者,一定會遇到獎金的問題,從最基本該不該發放、計算方式、領取時間、到最後獎金高低,都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。嚴格來說,獎金其實是一把雙面刃,當你揮向敵人的同時,也有可能砍傷了自己。當你開始發放獎金的時候,也代表著另一股不安騷動的形成。有領到獎金的人會很高興,認為自己的努力付出沒有白費;沒有領到的人,則會很不是滋味,開始怪東怪西、怪制度、怪老闆,甚至自命清高,搞怪不配合。所以今天就來破除一些對於獎金的迷思。

   

迷思一、獎金越高,員工越有可能為了獲得高額獎金而拼命努力。大部份的老闆和股東,都有個很單純的想法,只要編列獎金,那麼員工想獲得獎金就會努力工作。而獎金的額度越高,員工拼了命、豁出去的鬥志也越高。最好是比同業最高、跨業最好,那麼公司的業績也會跟著一飛沖天。只可惜,事與願違,高獎金不等於高績效,更有趣的是,當獎金飆高到令人驚艷時,是會帶來負面效果,讓員工的表現大打折扣,甚至比不發獎金還來的糟糕。這是有被心理學家葉爾基斯及道森在他們的老鼠實驗中證明,行為經濟學家丹.艾瑞利亦有在他的鄉村人群實驗中證實了這一點:當獎金高到不可思議,例如六個月的薪資所得時,人們的表現會比獎金只有一天、一個星期的薪資所得差很多。所以,高獎金不等於高績效,尤其是巨額獎金,只會讓人的表現比普通獎金、低額獎金都還要來的不可思議地差。

   

迷思二、不用管工作內容,獎金發了,績效就好了。大部份的老闆在規劃獎金制度時,鮮少去考慮到工作內容,不管是單純叫賣飲料還是研發新產品,只在乎績效怎麼計算、金額是否過高的問題,至於跟獎金密切相關的本質問題,卻常常被忽略。獎金只對簡單地勞務性、機械性工作有高產出,至於學術性、創意性等的知識型工作,則會適得其反,降低了原有的工作效率。

   

迷思三、獎金要大家都有。這又是另一個常見的問題,通常在設計獎金時,考慮到公平與否和難度力道,常常都是難度不高,而且統統都有獎。讓人不禁懷疑,這到底是獎金和是薪資? 有些經營者發放獎金,是為了要員工做額外的工作,因此給予獎金,作為補償,但如果考慮到後續發展面向,是否直接雇一個專員,來負責新的工作,會比較單純?

   

迷思四、獎金萬能。回到一開始說的,獎金是把雙面刃,它能帶來短期積效的成長,卻也很有可能對員工造成制約反應。當員工發現經營管理者,對於每一項新產品的推出,都有對應的獎金制度,之後要是有產品要賣,卻不編列獎金時,大家很有可能,就不會有什麼動力去推、去賣,直到上頭的人把獎金預算編列出來後,才又開始動了起來。這種過度濫發獎金的情況下,造成原先發獎金的初衷(激勵員工)被模糊,後續只能靠一次次推陳出新及越來越高額的獎金來餵飽,顯然不是長久的經營之道。

   

  總結來說,巨額獎金不會帶來超凡卓越的積效,反而會因為獎金過於龐大,而影響到職員們的表現。因為大家會開始想像,之後要用這筆獎金做什麼、買什麼、去哪裏玩,禁不起失去的風險和壓力,導至在表現反而不如非高額獎金的人。而且獎金也只適合用來刺激勞力活的工作,例如,家庭代工、扛磚頭…等很單純又機械式的工作容。其他像畫設計圖、作曲、還是寫文案,這種需要腦力激盪和知性認知的工作,獎金也會害這些工作者失常。關於獎金,顯然是必要之惡,但是應該建築在明確的制度下,才不會到頭來,反而被獎金牽著走。
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Peter Feng 的頭像
Peter Feng

記帳記錄決策行為

Peter 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