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最火紅的莫過於台積電的股價和市值,一舉超越VISA,成功站上全球第十。它的創辦人,張忠謀,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之一。我還記得有一次,他在專訪裏面談到面試,他說他最討厭聽到求職者說:『我覺得到這間公司有很多學習的機會』。雖然我和他的身份地位相差懸殊,我也不像他那麼聰明優秀,但是他說的這句話,真的說到我心坎裏,讓我深有同感,完全認同。

每次我在面試新進人員時,最怕對方告訴我,想來這邊學點東西,尤其當這個職缺是需要專業能力或尋找中高階主管時,就更怕聽到這樣子的回答。為什麼? 因為,一、商場如戰場、職場如市場。進入職場後,你要做的是充份發揮你的過往所學,展現你的價值。不論是在求學時期書本上看的、出社會當學徒偷學的、上班後主管教的、還是工作經驗累積的。總之,每一份工作要的就是你的"最.大.輸.出",要的就是可以把你身上的技能、經驗,馬上轉換成"產能"。所以"訓練"或者"有人帶",一直就不是工作內容包含的一個部份。就像去應徵修車師傅的話,老闆不會教你怎換機油、換輪胎;去應徵會計時,主管也不會教你會計基礎;去當設計師的話,也不會有人教你用繪圖軟體。值得注意的是,像這類的導入或新手教學跟職務的位階是成反比的,越是高階的職缺,越不可能會有人手把手的教你怎麼做。

   

再者,大多數人上班的流程是,簽到、開會、聯絡、做事、吃飯、做事、休息、做事、簽退,從這個流程,不難發現,自己本身的工作已經很忙碌了,根本無瑕抽空出來"教"。要把一個人教到會,意思是說,他除了要犧牲自己平常的工作和休息時間外,還要來兼看他的徒弟的學習狀況,要把他做過的、打過的、處理過的,像老師改回家作業,一項一項逐筆翻出來檢查,那無疑是以倍數的方式加重了原有的工作量。而且,就算自己本身做的好,也不代表他是一個好的老師。很多為人父母的都知道,教小孩子讀書寫字,一直教不會,教到最後氣往上衝、破口大罵、簿子亂飛、含淚睡覺是常常上演的戲碼。教一個新人,如果一直教不會,一直犯同樣的錯誤,一直怪你沒有教好,換做是你,你不會問候他? 不會罵他到底想不想做? 答案是肯定的。"會做"和"會教人做"是不同的二件事,"會做"不代表"會教人","會教人"也不意味著"會做",所以,為了讓公司能正常的運做,每個人更應該各司其職,讓會做的人去做,讓"教"這份工作,留給專業講師、職前訓練所或技能補習班。

   

第三要說的是比較抽象的一面,責任的歸屬。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岡位上,都有自己的責任要背、要扛,就像在便利商店打工,你當班的責任就是負責把商品上架、整理週遭環境及幫客人結帳…等。要是不小心忘了補貨、擦大門還是更慘的找錯錢,那麼被主管罵、扣錢,大多也只能摸摸鼻子,告訴自己下次要小心。可是要是今天帶一個新人,他犯錯的話,那麼他的錯誰要負責、誰要善後、誰要賠錢? 甚至他強辯,他有心要學,可是因為都是你沒教,才害他出錯,那這個錯算誰的? 甚至怪說你沒教過他,不可以把責任怪到他身上,那身為經營管理者,豈不是一天到晚等著救火就好了。畢竟按照他的說法,這個是可以被無限上綱、無限放大的。他沒整理貨架,他可以說是公司沒教怎麼整理;沒打掃,也可以怪沒教怎麼打掃;甚至,錢算錯了,都可以怪公司沒教他加減乘除。

   

公司找人、進用人的目的,是希望該人才可以成為即時戰力,到岡後可以馬上有所產出。"學習"不應該是在公司發生的,而是應該在職業訓練所或技能補習班之類。當然,某些公司也會不定期舉辦進修課程,但這都是讓員工在本身已經會的項目上,再更為精進,從原本的1.0進步1.1或1.2,而不是為把完全不會的人從0到1的教會。所以,公司或同事沒有任何義務要教你什麼,但是如果遇到肯教你的人,那真的是你的貴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eter Feng 的頭像
    Peter Feng

    記帳記錄決策行為

    Peter 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