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一個顧問,每天的工作,當然就是不斷地給人問。除了平時要處理既有客戶的疑難雜症外,還要回覆準客戶的提問。問題是包羅萬象、包山包海。從營業稅、營所稅、綜所稅、各類所得扣繳、預估暫繳、證交稅、房屋稅、地價稅、印花稅、勞保、勞退、健保、二代健保、房地合一…等,都是討論的範圍,那我也是抱持著知無不言、言無不盡、有問必答的方式來回覆。
只是回答過各式各樣、五花八門的問題後,我發覺一個有趣的現象,那些會做功課,把問題寫在筆記本上,帶來問的,通常不會太難回答,因為這些問題都已經有整理過、思考過了,只是需要有人幫他做二次確認。最怕遇到漫無目的,隨口發問的問題,那種涉及層面太廣,每一層面又自有其深度的問題,真的讓人不知該從何回答起,才是真正的難。
所以今天就想來聊聊,提問的重點,免得改天遇到千載難逢的機會,例如在座談會上,主持人把麥克風遞給你,可以向心目中的達人、大師,提問一個問題時,卻因為你問題本身不好,連帶著,對方也答非所問了…。
一、超然立場、不帶情緒。
在開口問任何問題之前,不要被問題本身給影響。越是重要的事情,越要擺脫原來的立場,不要夾雜個人的情緒在裏頭。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,中立的立場,不偏不倚,平舖直述你的問題。才能得到問題真正的答案,而不是一個溫暖微笑、拍拍抱抱,這類的文字安慰。就像有人會問:
『國稅局怎麼那麼機車,把我的費用全踢除?』
『承辦人員是在刁難什麼?為什麼我不能在那邊設營登?要不我直接去找他長官?』
『那家銀行真的是太可惡了,居然把我整本營業計劃退回,也不說明原因,你說是不是很過份?』
其實每次遇到這種狀況,我都覺得尷尬,不曉得該不該說實話。有些是很明顯地營業人違反規定在先,勸導無效,硬是要這麼做,我也只能苦笑。就算好不容易鼓起勇氣,看到對方氣急敗壞、暴跳如雷的樣子,那幾句逆耳的忠言,又硬是把它給吞了下來,就怕對方覺得我是在落井下石、趁機揶揄。所以提問時,若想要聽到對方確切的答案,記得不要把個人情緒參雜在裏面。
二、人事時地物交代清楚
開口提問後,當然就希望問到答案,那怎麼做可以讓雙方更聚焦在答案的核心上,問答的過程更圍繞著重點轉,莫過於詳細地交代"人事時地物"這五個基本資訊。仔細地描述清楚某某人、做了什麼事、在何時、在哪兒、使用什麼東西,好好地說明一下,都有助於我們的對話朝答案的方向前進。不要故弄玄虛、愛賣關子、甚至匿名的方式發問,比如說:
『聽我朋友說,公司可以申請退稅,怎麼申請?』(OS:是哪個不負責任的朋友,你要不找他退?)
『成立公司行號後,如何不繳稅?』(OS:不要有收入…)
『前幾天某台新聞,說現在可以少繳一個稅,你知道嗎?』(OS:你是要問我新聞台還是稅目別?)
『會計不小心開錯發票了,可以改嗎?』(OS:還沒交出去就可以呀)
『我可以申請哪幾種紓困方案?』(OS:有需要的,就申請;沒需要的話,留給有需要的人。)
像這樣子牽扯的範圍太廣,又不曉得前因後果,實在很難好好地回答,給個完美的答案。因為資訊量不足的關係,常常只能用問題回答問題的方式來推進,搞得好像我防禦心很重,不肯直接給答案。但其實是在抽絲剝繭,逐一導出必要的情報,才能給出正確回答。工作上的提問,畢竟不像學生時代的試卷,題意不明、交代不清的問題,是送分題、複選題,就算答錯也沒關係。
三、數字會說話
數字很會說話,說的話是簡潔有力、人人都懂。就像出國去玩時,在國外買東西,不論是到了日本、韓國還是法國,語言不通沒關係,店員直接用計算機告訴你售價。不會殺價?沒關係,直接輸入你的買價。OK就買,不行就走。所以我們應該盡量讓數字發言,把一些能夠數字化的,都改用數字表達。例如,
要問案件進度,與其說:『我前幾天有發文…』,可以改說:『我在10月12日有郵寄申請書…』;
要問錯誤發票的處理方式,與其說:『有一張發票開錯了』,不如說:『發票字軌SL10203040的加總合計錯了。』;
要問退稅,與其說:『有一筆稅款退下來了嗎?』,不如說:『那筆4萬退稅下來了嗎?』
一些比較性的用詞,像"薪資比重過高"、"加班時數太多"…等,也要適當的引用,因為"太多、太少、太高、太低",這一類比較級的用詞,是很主觀、很抽象的。多少算多?多少算少?每個人的認定基準不同,答案也不同,應該盡量避免。可以改說成,『薪資支出50萬,佔營收60%』或『法定加班時數上限46小時,本月已達44小時。』用這樣子的表達方式,才能夠讓人更快、更精準地抓到問題的重點。
四、提供自己的想法
除了把問題丟給別人來解決外,自己有沒有什麼想法或意見,甚至試著去回答問題。不要只是左手進、右手出的轉達而已。我覺得每一個問題,不管大大小小,都是一個與自我的對話。我會什麼?不會什麼?處理什麼樣的問題時,我會覺得勝手,但是在哪一方面卻又覺得苦手?還是在處理人際關係時,我很擅長;但是遇到金額計算的加減乘除,我就一籌莫展?把問題交出去之前,試著作答,搞懂題意,才知道在問什麼,怎麼轉述,如何表達。幫助對方回答問題,也是幫助我們自我成長。畢竟,不論在工作業、生活上,我們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,而不是轉述問題的方法。
最後,關於問問題這件事,我覺得先要把問題問好,才能得到好答案。善用淺顯易懂的文字、通用的數字,都可以讓問題更精準。描述好人事時地物,則可以幫助回答者更快地進入狀況、換位思考。甚至是試著去回答問題、找出問題的重點,很多時候,你的問題已不問自答、答案浮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