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因是這樣子的,一位同業原本有帶一位助理,只是最近助理提離職了。

剛好現在又是最忙的時期,她找不到人,只好試試不同的徵才方式。

她說她加入一個臉書的付費社群,裏面的成員有各行各業很認真的一群人,

這個社群讓她甘願付費,除了平常會用到、她可以吸收新知識以外,

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讓她可以求才。

那她也有成功地找到新人,唯一美中不足的是,

找到的新人都是計時人員。

好處是新人都有會計背景,都是本科系出身,

所以溝通上沒有太大問題。

再來就是費用上比較省:

有需要求排人上班;沒需要就不排班。

所以她一直慶幸她自己有付這個錢。

   

當我聽到這邊,也不好意思說什麼,畢竟錢也付了。

而且她也沒問我的意見,就不用自以為是,給一些逆耳的意見了。

   

只是啊,我自己長期求才的經驗下來,近幾年,我幾乎不再找計時人員了。

不找的原因也很單純,

一、人事成本並沒有比較便宜。

  一般雇主看到時薪176元 vs 月薪30,000元,都會直覺性地反應,時薪人員比較便宜。但是實際驗算看看,就會知道其實差沒有多少,甚至有可能時薪人員還比較貴!例如,以一個月30天,扣掉週休2日,實際上班日是22天,每天工作8小時,那麼一個月的工時是176小時,時薪176 * 工時176 = 30,976元。比起全職人員月薪30,000,時薪人員實領薪資還是多出了976元。

  而且計時人員遇有國定假日出勤,要加倍給薪。在二倍薪的條件下,上一個小時的班就可以領到352元,那計時人員來上班4小時就比正職人員還可以多領很多了。

  所以計時人員不論是平日出勤的薪資或國定假日的加班費,都比正職人員來的要高。那人事成本無法有效大幅度地降下來的話,又何必刻意的找計時人員呢?

   

二、全職人員有的福利待遇,計時也要有。

  全職人員從到職第一天,公司就要幫他保勞保、健保及提撥6%退休金。同樣地這些動作,在錄用計時人員時,一樣都不可以省略。

  甚至於休假的給予和計算,例如,滿半年給三天、滿一年給七天的特別休假、病假、事假、喪假、婚假、公假…等,這些正職可以請的假別,計時人員也全部適用。還有女性特有的生理假及後來上路的家庭照顧假,這些不論正職與否也都一體適用。

  只是其中部份假別的計算和給予,就不能等同正職人員了。例如特別休假,正職人員一週上班五天,每天工作上班八小時,做滿半年有三天特休假。計時人員的話,總不能說一個星期來幫忙三次,每次六小時,這樣子滿半年,一樣給予三天特休假吧?但是計時人員一樣有特休假,是依照上班時數比例給予,像上述這種情況,該名計時人員的做滿半年的特休假是0.409天。

  那我個性懶散、討厭麻煩,總覺得這種不定時、不規則的計算出勤時數,是一件很辛苦的事。所以既然正職和計時都要保險、都要給假,那又何必自找麻煩,找計時人員來讓自己忙於記錄計算呢?

    

三、彈性越大 = 穩定性越低

  那一天和同業的聊到最後,她還是知道有優缺點的。她說是真的滿好找人的,但也因為這樣,她更常找人了。因為是計時人員,往往受限於學業、家庭、另一半或另一份工作等因素,常常只能做二、三個月,或更短的時間。那她也二、三個月就上去找人,面試、錄用、訓練,最後分開。

  學生因為課餘的時間很多,所以只要沒課,就可以來幫忙;先決條件是"學校沒課"。

  家庭主婦因為先生小孩都去上班上課了,所以只要家裏沒事,就可以來上班;先決條件是"家裏沒事"。

  至於他們可以做多久?那更是難以預測,可能可以做到大學畢業,可能可以做到小孩出社會,但是也可能只做一學期就肄業,也可能只做一個月婆婆就要來家裏住,這些種種不安定的因素,都是會造成他們要離職的原因。而且這些都是無法預期、無法排除,甚至跟公司一點關係也沒有的。

  但是不論他們的身份類別為何,不論是學生、家管還是兼職,至於可以很確定的一點是,這份工份在他們來說,沒有迫切的需求;以重要度來排序的話,大概也是排在中間偏後段的位置。

  正職人員就不是這樣子的情況了。正職人員求的就是一份穩定的工作,用退休生活的上班態度,平平淡淡做到退休。

  所以囉,為了不讓自己落入永無止盡求才輪迴地獄,我都是偏向找正職人員配合。

   

   

每次跟主管、老闆聊到找人,

大家都是一肚子苦水。

還有個老闆,他更好笑,

他說他以前都一定要找"好人才",

幾年之後,他發現"好人才"很難找,

就退而求其次,找"好人"就可以了,

不一定要有才。

到了近幾年,他說他現在更卑微了,

只求是"人"就好,

連"好"都捨棄了…

arrow
arrow

    Peter 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