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http://www.management-training-development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6/04/bigstock-Female-Workers-Fighting-34664975-1024x925.jpg
最近新聞、報紙為了一例一休,七天國定假日吵的沸沸揚揚,主持立委繞跑、在野立委砲轟,逼的總統親上火線。
所有的起因,應該都是因為幾篇關於台灣工時的報導:
比較各國年工時,亞洲各國如韓國、新加坡及台灣年工時均較歐美各國為長,2015年以新加坡年工時2371小時最高,其次為墨西哥2246小時,韓國2113小時居第3,台灣2104小時為第4。報導還進一步說,我們工時最長、薪資最少,意有所指的暗示壓榨勞工,給外界一種血汗台灣的負面形象。然後勞資的戰火就被挑起,一路從報紙蔓延到網路。三方會議從前朝開到這朝,卻也讓鄉民連續罵了兩個朝代。
但是,不管端出什麼牛肉、互惠政策,只是換來更多的噓聲及漫罵。勞方一股腦的砲打政見、嘴鞭政府,甚至將問題外部化,認為特休假沒放到、沒放完都是公司給的工作量太多;國定例假日被砍一定是官商勾結。特休假不管提高到幾天,僱主一定會想辦法刁難不給放、公司很忙不敢放、只敢在離職前一次請光…等。但平心而論,這真的是政府、法令或公司的問題嗎?縮短工時,經濟就會好轉嗎?刪除國定假日,人民就會更快樂嗎?來說說我個人的看法。不一定對,也不一定正確。希望至少可以在混沌的紛爭之中,提供一個新的見解。
首先,我要說,說真的,和別的國家比工時的長短其實沒什麼意思。
工時的長短,不具任何意義。
如果工時長,就表示國人生活的很不幸,那麼前三名是不是要去衝撞總統府、焚燒青瓦台、佔領國家宮? 結果前三名班照上、工照做、日子照過了,反而我們第4名吵的最兇。
依據World Happiness Report調查報告,新加坡、墨西哥雖然工時比我們長,但快樂指數卻是比我們高很多。唯有韓國例外,韓國是一個工時比我們長,又比我們不快樂的國家。
再拿我們台灣跟新加坡超級比一比,會發現很多地方,我們都贏過新加坡,不論是工時長短、休假日數還是資遣費請領資格。但是很弔詭的是,我們台灣人,從來沒比新加坡人快樂過呢…。不過,至少可以知道,長工時和長加班時數,倒也不會讓你不快樂,因為這兩項新加坡人比我們高出太多了。
|
新加坡 |
|
台灣 |
|
每週工時 |
44 ~ 48 |
|
40 |
勝 |
受最低工資保護 |
無 |
勝 |
有 |
|
特休假 |
最長14天 |
|
最長30天 |
勝 |
資遣費 |
3年以上才有 |
|
1年以上就有 |
勝 |
平日加班費 |
1.5倍 |
|
1.34 、 1.67倍 |
|
假日加班費 |
2倍 |
勝 |
1倍 |
|
加班時數 |
72 |
|
43 |
勝 |
既然縮短工時,不會讓人民更快樂,那麼週休二日是要用幾例、國定假日要刪要留,也就不應該是討論的重點。但是,無庸置疑的是,縮短工時,會造成薪資停滯不前。
台灣工時每年逐漸下降,從民國96年總工時2164、97年2155、98年2120到104年的2103,總共少了61小時,也就是說一年少工作了將近8天。
在工時變低,工作量沒有變少的情況下,公司就得要再多聘僱多一些人手,來完成既有的工作。96年總受僱人數約652萬人、97年為663萬、一直到104年受僱人數已經成長到738人次。
更多的勞工投入就業市場,進而降低了失業率。這是好事,但凡事都是一體兩面,不能只光看任一面。以拯救失業率來說是好的,但是以個人所得來說,就一點都不好了。工時減少是唯一的變數,在工作量、產值不變的情況下,也因為有其他的勞工加入,所得相對減少了,公司的收益當然也跟著低了。
底下附上一張歷年平均薪資圖,差異不大,幾乎是一橫線。
有些人會懷疑,是老闆不肯幫員工加薪,所以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。如果老闆大方一點,每年加薪,那麼趨勢線的坡度就會再陡一點。
只是我還是不禁會懷疑,真的是這樣嗎?真的是老闆有錢不幫員工加薪;還是老闆根本就沒錢,無法加薪?要解開這個謎題,唯有拿起紙筆,實際試算一次。
來演練一下, 有一名正職員工,月薪36,000,在一間傢俱製造工廠上班。這間工廠按照3倍3分的通例在營運。員工的產值一定要大於等於薪資的3倍;每月的營業額,分成3大類去均分。工廠每個月都很固定賣出3張桌子,有營業額108,000。營業額的第一個1/3拿去買原物料,第二個1/3拿去付薪資,最後的1/3則是公司的收入。這間工廠每個月就固定製造3張桌子,每次組裝一張桌子,需要秏時64小時,3張桌子共需192小時。
剛開始這名正職員工進來的時候,認真肯做,腳踏實地,一步一腳印,沒有半句怨言。而工廠也在合法的情況下,請他來加班趕工。他月休8天,以一個月30天來計算,
(一個月30天 - 月休8天) = 實際工作日數22天 * 一天8小時 = 平日工時176小時。
需要192小時 - 平常工時176小時 = 16小時,這16小時他會選星期六來趕工。
月薪 36,000 / 一個月30天 = 日薪1200 / 一天8小時 = 時薪150
時薪150 * 1/3 * 前2小時 = 100 * 2次 = 200
時薪150 * 2/3 * 後6小時 = 600 * 2次 = 1,200
200 + 1,200 = 1,400 總加班費
薪資總額 = 36,000 + 1,400 = 37,400
至於公司實際的收際則是108,000 - 成本36,000 - 薪資37,400 - 勞保2,588 - 健保1,645 - 退休金2,178 = 28,189。
只剩28,189。
故事繼續發展,後來這名正職人員開始學會玩臉書、看台灣新聞、參與網路討論,漸漸覺得老闆都是一個樣,都是慣老闆,都是開血汗工廠,只會要求員工加班。所以他很義正嚴詞的跟他的僱主說,他以後不會在週末假日上班,他要週休二日。僱主也只能配合,那麼原先差的16個小時怎麼辦?只好找計時人員來頂著。
以目前的時薪來計算,時薪120 * 16個小時 = 1,920,這是計時人員的薪資。
那麼多請一個計時人員,對於公司整體收益呢?
總收入108,000 - 成本36,000 - 正職薪資36,000 - 正職勞健保退休金6,411 - 計時人員薪資1,920 - 計時人員勞健保退休金2,371 = 25,298
是的,降到25,298。
時光飛逝,馬上就來到一家烤肉萬家香的9/15中秋節,月底9/28時還要放假紀念至聖先師。沒想到,教師節還沒開始放,梅姬颱風就先來攪局,9/27開始放颱風假。
這名正職人員,實際上班時數,30天 - 月休8天 - 1中秋節 - 1颱風假 - 1教師節 = 19天 * 一天8小時 = 152正常工時
所需192小時 - 152小時 = 還差40小時,一樣請計時人員來幫忙。
其中16個小時是正常工時,算法同上。
剩下的24小時,是國定例假日和颱風假。
時薪120 * 24小時 * 2例假日加倍 = 5,760
計時人員這個月的薪資一共是5,760 + 1,920 = 7,680
公司的獲利108,000 - 成本36,000 - 正職薪資36,000 - 正職勞健保退休金6,411 - 計時人員薪資7,680 - 計時人員勞健保退休金2,371 = 19,538
這下子連2萬都不到了…。
從原本的獲利28,189降至25,298,最後跌到19,538,衰退接近50%。比原先計劃的各1/3分配,相差甚遠。這過程中,僱主做了什麼?什麼也沒做,還時很配合,但結果反而讓公司的實際收入更差了…。上述的這個試算,還不包括這一、二年才上路的二代健保、逐年提升的勞保費率及最近查的很緊的舊制退休準備金。這些看起來不是很多的零零總總項目,把公司的獲利一點一點蠶食怠盡,當然也就不會有餘裕去調高薪資,造成今日薪資成長速度緩慢的困境。
結論是,想要讓人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,用縮短工時這招,幫助其實不大。而且很有可能,若干年後,我們還是在吵一樣的東西,我們還是在原地打轉。因為我們從頭到尾都搞錯改革的重點,只是徒增許多無謂的口水戰及對立紛爭。